日本的电影海报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脸

之前写了篇日文,现在主页看着浑身不自在,于是打算把一些一直想写但一直没写的老题目拿出来填满主页。

日本电影在我看来并不差,但对于其宣传用的海报,我却颇有微词。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版的海报上,内容往往拥挤不堪,写好多字,划分成非常多的部分,所有,还非要把几乎全部角色的脸贴上,仿佛不贴就要面对经纪人和经纪公司的愤怒咆哮一般。


主角配角排排坐

入殓师

小偷家族

所罗门的伪证

不要说主演和联合主演了,上面有些海报里的角色,有些我都不记得他们有什么台词(演员都挺有名)。


外国电影到了日本也必须入乡随俗

LaLaLand

角色少没关系,各种镜头凑在一起。


日本电影出国以后,忽然就无印良品了

入殓师(单人出境)

小偷家族(不得不说中文版这两张实在太赞)

所罗门的伪证(登场人数直接减到1)

LaLaLand原本的样子


宣传品味的属地化

这样看来结论就很明显了,同一部电影,无论是谁制作的,在日本时的海报就一堆脸,而一出国分分钟就开始注重艺术效果了。

这也很正常。

毕竟,宣传方的品位往往非常属地化。也就是说,日本的海报之所以会塞那么多东西进去,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本土的宣传风格,或者说思路就是“在有限地空间里塞尽可能多的东西”。

比如,换个角度,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超市的减价传单。

左边是大阪,右边是加拿大

我就不说谁好谁不好了,但强调部分还是罗列所有,这种差别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也难怪,很多日本的电影海报上会把台词都没什么存在感的配角也全部列上了。


艺人地位,粉丝关怀,人情世故

日本虽然整体还是个很讲实力的地方,但演艺圈这种艺术层面上主观评价依然占很大比重,商业上却数字为王的复杂行业,一张海报的排列蕴含着很多金钱和人际的力量关系。

从入殓师和所罗门的伪证两部电影的海报对比就能看到,两部电影一出国,上海报的就只有领衔主演了。

而在日本国内,所罗门的伪证上了一堆小鲜肉和老戏骨,入殓师下面那一排配角也个个都是本土知名大师。国内上映,要给德艺双馨老艺术家面子,也要照顾以年轻偶像为目标的追星族,小心翼翼兼顾各方的情绪和利益,自然海报就成了超市的打折列表。

而小偷家族这种,甚至直接把演员全部删除还能引来观众的拍手叫好,在日本可以说想也想不到。


说到底也只是个人喜好

公平地讲,这只是倾向,而不是定式。

要在同样的面积里塞多少信息这事,也只是个人的好恶而已。

在日本这种看报纸都有官方标准读法的地方,兴许电影海报也有“业内人士的专门读法”,和“宣传部门的专门制法”这种东西,我非要让人把我觉得没用的东西拿掉,兴许人家业务上就会不方便了呢。

(完)